韦尔股份耗资超百亿元收购北京豪威终于尘埃落定。
2020年8月1日,韦尔股份发布公告,宣布其收购的北京豪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豪威”) 85.53%股权、北京思比科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比科”)42.27%股权以及北京视信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视信源”)79.93%股权均已完成股权交割。
135亿元收购案完成交割
2018年12月,韦尔股份发布《韦尔股份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25名股东持有的北京豪威85.53%股权、8名股东持有的思比科42.27%股权以及9名股东持有的视信源79.93%股权。
上述交易标的中,视信源为持股型公司,其主要资产为持有的思比科53.85%股权。韦尔股份发行股份购买思比科42.27%股权以及视信源79.93%股权以韦尔股份发行股份购买北京豪威85.53%股权交易的成功实施为前提条件。
同时,韦尔股份拟采取询价的方式向不超过10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20亿元,用于标的公司建设项目及支付中介机构费用。
按照协商确定的33.70元/股(2019年除息后)的股票发行价格,韦尔股份这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股份发行总量约为4.01亿股,交易对价总额为135.12亿元。其中,北京豪威85.53%股权的对价总额为130.23亿元,思比科42.27%股权的交易对价总额为2.34亿元,视信源79.93%股权的交易对价总额为2.55亿元。
该收购案分别于2019年2月、4月获得了美国反垄断审查通过以及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CFIUS审查,并于6月5日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不到一个半月后,该收购案正式交割落地。
公告显示,根据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19年7月30日核发的《营业执照》以及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相关信息,北京豪威85.53%的股权已过户至韦尔股份名下。
韦尔股份原直接持有北京豪威1.97%股权,这次交易通过深圳市芯能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芯力投资有限公司、韦尔半导体香港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北京豪威12.50%股权,韦尔股份现直接及间接合计持有北京豪威100%的股权。
另外,思比科也根据交易情况更新了其股东名册,韦尔股份现持有思比科 42.27%的股份;视信源79.93%的股权已过户至韦尔股份名下,另外韦尔股份现金收购视信源20.07%的股权同时办理完毕工商变更登记手续,韦尔股份现持有视信源 100%的股权。
剑指国内CIS领域龙头
在此次交易方案中,北京豪威是韦尔股份收购的核心资产。
北京豪威前身为美国豪威,当下其主要经营实体为其下属公司美国豪威及下属企业。美国豪威成立于1995年,2000年登陆纳斯达克,2016年初完成私有化并成为北京豪威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为图像传感器芯片制造。
根据调查,美国豪威与日本索尼、韩国三星并称为全球领先的三大主要图像传感器供应商,主要产品包含 CMOS 图像传感器、特定用途集成电路产品、微型影像模组封装技术和硅基液晶投影显示芯片,并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和工业应用领域,包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网络摄像头、安全监控设备、数码相机、汽车和医疗成像等。
报告期内,北京豪威在手机市场的客户包含华为、小米、OPPO、vivo、HTC、华硕、Motorola、LG、松下等,在安防市场的客户包含海康、大华等,在汽车市场的客户包含奔驰、宝马、大众、特斯拉、长城、比亚迪、长安、Toyota、Honda、吉利等,娱乐、电脑及其他的客户则包含Sony、惠普、三菱、JVC、Ambu、Verathon、Ankon等。
在这次交易前,韦尔股份主营半导体设计及分销业务,其中设计业务的主要产品包含分立器件(TVS、MOSFET等)、电源管理IC、射频芯片、卫星接收芯等;分销业务主要代理及销售数十家国内外著名半导体生产厂商的产品,与设计业务相互补充。
从客户资源方面看,韦尔股份与北京豪威的客户均主要集中在移动通信、平板电脑、安防、汽车电子等领域,终端客户重合度较高。韦尔股份表示,通过这次交易,一方面丰富了公司设计业务产品类别,带动半导体设计整体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也为公司带来智能手机、安防、汽车、医疗等领域优质的客户资源。
另外,成功收购北京豪威对于韦尔股份扩大公司业绩规模及盈利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交易完成后,韦尔股份将获得新的业绩增长点,资产质量、业务规模及盈利能力将得到提升。
根据韦尔股份2018年年报,其2018年营收39.64亿元、归母净利润1.39亿元,而按照收益法来评估,截止到2018年7月31日,北京豪威合并财务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95.72亿元,评估值为141.31亿元。业绩承诺方承诺,北京豪威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扣非净利分别不低于5.45亿元、8.45亿元和11.26亿元。
如今,北京豪威已然拿下,业界认为韦尔股份将通过对北京豪威的收购实现CIS高中低端产品的全覆盖,成为国内CIS领域龙头,但后续两者的整合情况如何,则仍有待时间验证。